走進河南郟縣,放眼望去,西蛇山、東蛇山、中蛇山、蓮花山、蛤蟆山、石厥山上,滿眼都是一行行一排排,郁郁蔥蔥茁壯成長的樹苗,青翠欲滴,煞是喜人。山林間,一群群村民正在給樹苗澆灌、施肥、除草,臉上掛滿了喜悅。
生態修復后的景象
昔日礦渣遍布、灰土飛揚的礦山、荒山已不見蹤影,郟縣礦山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,不僅得益于郟縣縣委縣政府深刻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也體現了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(以下簡稱“環境一院”)既服務自然資源開發,又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擔當。
01、強力推進露天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
郟縣地處河南省中部偏西,礦產資源豐富,多年來,礦產資源的不規范開采,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,也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損害。
郟縣總面積737平方公里,現有礦山企業27個,其中煤礦2個、非煤露天礦山25個、生產礦山7個,生態環境破壞嚴重,采石場殘垣斷壁,滿目瘡痍,特別是開采形成的高陡邊坡、礦坑、殘留礦體,坡面巖層破碎,存在崩塌地質災害隱患,威脅當地群眾和企業的生活、生產安全。
郟縣縣委、縣政府痛定思痛后,確立了“生態立縣”發展戰略,提出了“綠滿郟縣、綠秀郟縣、綠美郟縣、綠富郟縣”奮斗目標,強力推進露天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。
環境一院專家技術團隊依靠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主動上門服務,被郟縣自然資源局確定為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支撐單位,全程指導郟縣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。
面對全縣礦山管理多年來“重開發、輕治理,只破壞、不修復”“歷史欠賬大、群眾積怨多”等問題,縣委、縣政府高度重視,把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當作一場硬仗、惡仗、攻堅仗來打,多次召開專題會議。
為破解“無人管、沒錢管、管不好”的工作難題,縣委、縣政府積極探索,不斷總結,印發《關于加強礦山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》,明確全縣礦山恢復治理工作目標、重點任務;建立聯席會議制度,定時通報各開采企業生態修復進展情況,及時解決企業在生態修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;先后召開工作推進會10余次,督促各鄉鎮政府、各礦山企業開展恢復治理、植樹復綠。
02、露天礦山“一礦一策”整治方案
近年來,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,及時調整地質工作結構,在土壤、水污染防治治理、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等自然環境修復保護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財力,培養了一大批環境治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,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,積極與地方政府對接,服務地方生態環境修復保護。
該院首先抽調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,對郟縣境內的礦山環境生態破損程度及修復現狀實地踏勘,站在科學高度全面把脈問診,然后結合郟縣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,按照“宜林則林、宜耕則耕、宜草則草、宜景則景”的原則,編制了《郟縣露天礦山礦區及周邊影響區生態修復治理建議書》,又深入到企業查清每一個企業的運行狀況、礦容礦貌、環境保護、礦區綠化、礦山開采、礦石加工、礦山運輸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、資源綜合利用等系列情況,對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,找出存在的問題,提出精準的整治措施和期限。
按照“誰開采、誰治理、邊開采、邊治理”的原則,編制了《郟縣露天礦山一礦一策整治方案》,對礦山實行清查整治臺賬管理,與郟縣自然資源局一道全程監督礦山企業綜合整治過程,從根本上解決了往年“年年植樹不見樹,歲歲造林不見林”的難題,確保郟縣礦山綠化“一張藍圖繪到底、一體共治保生態”。
03、“區內修復、區外補償”的雙軌新機制
郟縣自然資源局積極探索治理新模式,充分調動鄉鎮、企業和社會的積極性,因地制宜,因礦施策,按照“誰開采、誰治理”“誰治理、誰受益”的原則,逐步探索出了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責、群眾參與、專業指導”的恢復治理新模式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,企業履行主體責任,當地群眾積極參與,引進專家技術指導。對于歷史形成的無主礦坑,由屬地政府主導修復治理。礦區內,按照“邊開采、邊治理”,企業無條件進行修復治理。生態補償區植樹造林涉及的荒山、土地,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協調解決,原則上所栽樹木歸荒山或土地承包人所有。
他們大膽創新管理新機制,建立“區內修復、區外補償”雙規機制。“區內修復”主要是,要求礦山企業在采區內進行復土復綠,同時對礦區道路兩側植樹綠化、懸崖峭壁掛網復綠。規定各礦山開采面資源沒有采盡、沒有完成生態修復的,一律不得再開新坑口、新采面。要求全縣所有持證生產礦山在不破壞原有地形地貌、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,采取宜林則林、宜草則草,喬、灌結合的方式開展礦山綜合治理。“區外補償”主要是,要求全縣所有持證生產礦山,在完成礦區內恢復治理任務的同時,把礦區周圍500米的范圍納入義務植樹區,由礦山企業負責,全部植樹造林。對持證未生產礦山開始生產前,必須完成礦區周圍不少于500米范圍內的植樹造林工作,否則不準開工生產。對于交叉重復地區,或者周邊范圍不足500米的,由政府部門協調,實行“異地補償”,同時要求所有栽植樹木常綠樹種必須達到80%以上,成活率必須達到70%以上。
在郟縣自然資源局的指導下,環境一院編制了《郟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規劃》,明確全縣礦山恢復治理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,動員各涉礦鄉鎮、各礦山企業開展礦山修復和生態補償工作,對露天礦山礦區及其周邊影響區開展植樹復綠,恢復和改善被破壞的植被、地形地貌等,逐步構建起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生命共同體。對礦山企業實行《依法依規開采承諾書》《依法依規開采告知書》《問題整改通知書》“三書約束”,規范開采秩序。
據統計,郟縣累計投入修復資金近2億元,對10個礦山企業開展恢復治理,建立了3個礦山生態修復補償示范區,植樹200多萬棵,累計完成礦山治理及生態補償區植樹復綠近30000畝。如今,“區內修復露天礦區披新綠、區外補償昔日荒山綠滿園”的面貌已初步形成,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、生態效益、經濟效益。
郟縣探索出的“政府主導、企業主責、群眾參與、專業指導”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新模式,找到了一條符合郟縣實際且可供借鑒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新路子,吸引了各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前來參觀學習。郟縣也因此名聲大噪,被譽為礦山生態修復的“郟縣樣板”。